互动平台

用户登录

829公里串起畅通的“地下血脉”

  老四门,新变化。
  立秋过后,傍晚气温还是很热。华灯初上,这条修葺一新的美食文化老街热闹非凡,越来越多的美食老饕开始回归这里,在这条猪油饼文化街里寻找老黄石记忆中的味道。
  当地居民叶碧枝,正坐在镶嵌着“老四门”三个字的新门楼下纳凉,她眉飞色舞地说起了身边的变化:老四门片是西塞山区有名的老城区,大多数房屋都是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居民多为新冶钢退休职工。过去这里随处可见老旧的房屋墙面、破损的道路、昏暗的路灯,还有占道经营与车辆的乱停乱放。“去年区里对四门片进行全面改造,道路刷黑改造、口袋公园建设、开展城市整理,还拆除了街区违章建筑,新建了雨污分流的污水和雨水管网,沿街还添了路灯。”叶碧枝指着人来人往的口袋公园说,“以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现在这里环境打造得这么好,我们能直接受益,大家的好习惯也正在慢慢培养。”
  据了解,去年西塞山区投资2000余万元开展老四门片改造,新建1360米的污水管网与580米的雨水管网,实行了雨污分流;市政部门介绍,2016年11月9日,一门至河西污水处理厂的污水主干管全线贯通,结束了一门以下6万人生活污水长期直排长江的历史。2017年以来,我市启动建设和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十大系统,包括新下陆污水系统管网建设、河西污水系统管网建设、江北管理区污水系统管网建设、磁湖污水系统管网建设、团城山污水系统管网建设、青山湖污水系统管网建设、花湖污水系统管网建设等内容,十大工程共计建设管网289公里,目前黄石基本实现城区污水管网全覆盖。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也是城市的生命线——
  如今,污浊了几十年的铁金港变清澈了!山涧清水在截污管道外潺潺流过,直径500mm的截污管内,上游每日近千吨的工业污水和居民生活污水正由此直接被输送到大冶市城西北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
  如今,如同毛细血管的二三级管网已经伸进了千家万户。在开发区·铁山区九龙洞社区,万秀平老人家的厕所从2017年起再也没往外涌过脏水了。“以前我们这里都是雨污混流,下水管网口径小,雨稍微下大点,我家厕所就向外翻脏水,苦恼不堪。”万秀平说,不仅是家里,街上的化粪池也时常外溢污物,弄得街坊四邻们没法出门。从2016年底开始,区里实施三级及毛细管网建设,历时一年时间共完成全区400余栋居民楼的污水管网覆盖工程,使得数万居民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宜居。
  如今,环磁湖和环青山湖沿线全面推进截污工程,磁湖完成170余处雨污混接点改造,实施磁湖北岸、东岸、南岸二三级管网及雨污分流改造;青山湖先后完善了13处截污点,铺设管网4.5公里,建设污水提升泵站2座,99个排污点全部关停……
  这是生态实践的步伐,更是人水和谐的梦想!
  记者从市市政公用局了解到,1955年,我市兴建了第一座城市排渍泵站——胜阳港中心泵站。1998年,在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后,我市新建了花湖泵站,改扩建了青山湖、中窑泵站,新增排渍能力42立方米/秒,使城市整体防涝排渍能力得到提升。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市现有城市排渍泵站达到7座,各型泵机机组63台套,总装机容量15185千瓦,总排渍能力约94立方米/秒。近几年来,黄石城区基本未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渍涝现象。
  为解决老工业城区污水治理难题,我市在上世纪80年代建成了我国中南地区首座污水处理厂——青山湖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2万吨/日,开启了我市城市污水治理新纪元。1997年至2006年期间,我市先后实施了磁湖污水截流一期、二期工程,建成我市第二座污水处理厂——磁湖污水处理厂,同步配套牧羊湖、胡家湾、团城山、牛尾巴4座污水中途提升泵站和环磁湖近40公里的污水截流干管,初步解决了污水直排磁湖的历史。截至去年底,我市城区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达29.5万吨/日,累计建成配套污水管网829公里、污水提升泵站13座,“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生态滨江绿城正款款走向未来。


时间::2019-08-19  来源:黄石日报